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中国五大剧种,八大戏曲是哪八大(京剧角色五大类图片)

摘要: 中国五大戏剧剧种是哪些? 中国戏剧的五大类型是黄梅戏、京剧、越剧、豫剧和评剧。1.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

中国五大戏剧剧种是哪些?

中国戏剧的五大类型是黄梅戏、京剧、越剧、豫剧和评剧。1.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也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也有专业或业余的黄梅戏表演团体,受到普遍欢迎。黄溪戏的唱腔简单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现力丰富。表演简单细致,以真实生动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在海外享有盛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京剧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传统戏剧,流传于中国各地。京剧以西皮和黄儿为主要口音,配以胡琴和锣鼓,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在中国三大丁家戏中名列第一。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是谭鑫培和梅兰芳。徽商富有,商业的成功导致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昆山腔的兴起。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留级养家,扮演斗艺的角色,为宣传江南而努力搜集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的色彩艺术,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统治明清商界500多年的徽商,以盐商闻名。黄山歙县的盐商特别有名,富可敌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的文人、商人一直保留着家族戏班。在国外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纷纷效仿。长期由一位徽商扶持的戏班,被外人称为“徽班”。上许光甲班,安徽长江沿岸的地方剧种,包括古徽州,也开始兴盛起来。他们唱昆曲,但由于语言的差异,并不“调五音”。无意中唱了一点”。尤其是产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为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去了扬州,得到了徽商的家族庇护和大力支持。他们或在码头街闲逛,或住在徽商傅家的住处。随着技能的发展,乡音逐渐占了上风。值得一提的是,歙县盐商江春是一位品位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有“三四场戏,同一天,亭中宾客数百人”。他把各类名人聚集在一起,让不同的声音同台互补,让异军突起的安徽班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弹”和唱歌,真是红红火火。此时,最出彩的戏曲艺人是安庆人。李晴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是这样写的:安庆的彩艺最好,而且覆盖了土豪乱弹,所以土豪乱弹里有新兵。徽商在商界站稳了脚跟,与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3.越剧越剧(汉语拼音为yuj,英文为Yueopera) 3354中国第二大剧种,被称为第二国剧,也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有人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在国外被称为“中戏”。也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源于上海,兴盛于全国,遍及世界。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的巨大成就,经历了从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的历史演变。越抒情

4.豫剧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世界多个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被西方人誉为“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音准适中、说话流畅、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以其极高的艺术性,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因其音乐伴奏以枣梆子为节拍,早期命名为河南梆子。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专业剧团163多个,民营剧团2239多个,从业人员10多万人。5.评剧评剧,曾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除了京剧,中国评剧院是唯一有国字头的地方戏曲院。清末在河北滦县小曲《荷花落在脸上》的基础上形成。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开始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评剧表演日趋成熟,出现了白、Xi蔡连、艾连军等流派。1950年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现了新、等著名演员。评剧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欢迎。来源:百度百科-戏剧类型

中国五大戏剧剧种是哪些?

中国五大剧种是什么?

中国五大戏剧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一、越剧(汉语拼音为yuj,英文为Yueopera) 3354、中国第二大剧种,号称第二国剧,也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地方戏”。有人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在国外被称为“中戏”。也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源于上海,兴盛于全国,遍及世界。

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文化价值: 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流传最广代表性作品:梁祝、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等;代表性人物: 越剧十姐妹。二、京剧(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起       源 :徽剧、昆曲及汉剧起 源 时 间 :距今200多年;行       当 :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发   源  地 :安徽省安庆市发展兴盛 地: 北京别       名: 平剧、京戏、国剧。三、豫剧(英文:Yu Opera)发源于中国河南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据文化部统计,全国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豫剧已经成为除了国粹京剧外、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除河南省外,京、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区域 :中国大陆、台湾腔    调 :中州韵发 源 地: 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归类: 中原文化四、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剧    种: 中国汉族戏曲;流行地区: 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主要组成 :川剧变脸;声   腔: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性   质: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五、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 源 地: 湖北省黄梅县;代 表 作: 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别  称: 黄梅调、采茶调、怀腔、皖剧;历史溯源: 起源于唐初,有1400年的历史;主要荣誉: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中国五大剧种是什么?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

1京剧,曾经称为平剧,是中国国粹。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出现,在民国才得以繁荣。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胡琴)和锣鼓等,在唱腔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布景道具基本都是写意的(虚拟),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唱、念、做、打,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等。2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国外称为“东方咏叹调”。其中要提到河南卫视的栏目,颇为大家喜爱。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香魂女》这些经典曲目堪称经典!3评剧,也称“蹦蹦戏”,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代表人物有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颇为有名。4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以唱为主,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代表人物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颇为有名。5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曲目流传甚广。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角色方面主要分为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伴奏乐器使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等。代表人物有,周珊 ,严凤英 ,黄新德 ,韩再芬 ,马兰等。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