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纳西族有什么节日,纳西族服饰图片(对歌节是哪个民族的)

摘要: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朝山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社会...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朝山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社会。纳西族的很多节日和汉族的一样。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不同于汉族的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像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登山会,最有特色的是社社会。1.农历正月十五的棒棒会,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2.三节,“三花”是纳西族的民族保护神,又称“阿普三花”,意为“三个祖先(或祖辈)”。传说他是羊,是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八月羊日,四个乡镇的人都来三多阁烧香拜神;远道而来的纳西族人要去三亭朝拜,祈求三神保佑。3.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纳西族的传统火把节。最初起源于用火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纳西语称这个节日为“梅楚安圣恩”。延伸材料:纳西族传统节日的形成:岁时纳西族节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本土和外来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共存。就我们民族而言,最突出的就是东巴教的影响。宗教和民俗的融合在公元年表现得更加充分。其次,纳西族18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是外来民族,尤其是藏族、汉族、白族不能忽视的。换句话说,这两个因素构成了18岁纳西族节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1.当地宗教的影响宗教和民俗是分不开的。如果宗教总是高高在上,远离人间烟火,只会与人民疏远,萎缩;没有民俗丰富的宗教内涵,就是空洞的。宗教民俗被用来扩大影响,民俗则把世俗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民俗是一种退化的宗教。这些都是合理的。从纳西族的本土民俗来看,与本民族的东巴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外来文化据史料记载,汉族的传统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春秋节、冬节等,大多是汉代定制的,此后延续了2000多年。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重阳节、七月半的中原节(烧包子),是汉族传统节日的输入和传承。来源:百度百科——纳西节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春节:除夕夜杀鸡,喂狗吃米喂肉,用猪头祭拜灶神,祭祖。我一吃素不出门,全家人就带着粑粑、菜、酒等东西去祖坟拜年。先洗头洗脚。第三天祭拜,这是全村的共同活动。有些地方只允许男性参加礼拜。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他们不工作,在家玩。年轻人习惯在不同的地方唱歌或射箭等娱乐活动。邦会:纳西族农事节,后演变为交换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东家。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聚集在各个集镇,交换春耕生产资料。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街上吃元宵,看歌舞表演。牛年:牛年是云南省宁霍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的节日。它在每年的阴历12日举行,以奖励牧童过去一年的辛勤劳动。到那时。孩子们可以得到父母缝制的新衣服和裤子以及一些食物,包括。一个猪前脚,两个猪排骨,鸡蛋,面饼,糯米,酥油,水果糖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在民宿里也能得到同样的礼遇。在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第一,赛马,又称‘跑罐’,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骑手有幸喝下第一罐酒。组织孩子看电影,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给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火把节:纳西族的火把节定在旧历6月25日、26日、27日,是春节后纳西族的盛大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挑选长得好的松树,剁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成火把。晚上各家门前的火把都点着了,第二天的火把一般比第一天高四分之一。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炬被高高地绑着,又大又漂亮地装饰着。为了照亮庄稼,杀死害虫,祝愿丰收,所有的角落都被照亮了。人们高举火把,载歌载舞,彻夜不眠。农具会:1月15日丽江农具会和1月20日白沙农具会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这个节日的结束和新一年的犁地生产的开始。白沙农具社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名‘白沙堂梅空榜’,意为‘白沙大保吉宫开’。是明代建造的‘大保基宫’、‘六里殿’、‘大定亭’等寺庙一年一度的开光日。主要是让人拜佛。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已经成为一个以农具交流为主的节日,所以人们真正称之为‘白沙农具社’。届时,邻近各县的农民都会来这里买卖农具和马匹,开会时会非常热闹。北岳庙会:在二月初八举行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人祭祀守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日。北岳寺,因玉龙山而得名,南诏命名为北岳,三多寺建在玉龙山脚下。纳西族认为三多是他们民族最大最权威的神,属羊。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初八,都会隆重的献上全羊。信众众多,香火鼎盛,应该在丽江所有寺庙中排名第一。龙庙会:3月15日的龙庙会,又称黑龙潭会,既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会。会议持续三到五天。参加庙会的除了丽江及周边县的各族农民,还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人士和部分外省客商。到那时,黑龙潭附近的临时广场将被商业棚填满,

行。会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为主。届时,滇西北各县及大理等地农民,携带土特产品到丽江出售,买回著名的丽江骡马、铜器等。一个会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达一、两千头左右。朝山会:七月二十五日朝狮子山拜女神,是永宁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传说狮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宁的女神。她不仅主宰着永宁人口的兴衰、农业丰歉、牲畜增减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时也是众山神之首,周围的男山神归她管辖。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会娱乐,干木女神也前往参加。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以及百事昌盛,在这一天,永宁坝区的男女,特别是青年,都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子山麓,数家或数十家人烧一堆松枝,再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狮子山朝拜。拜毕,尽情欢乐,就地野餐。据说参加朝山的,最盛时达一、两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结伴绕狮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进行社交活动。一、纳西族的"库市" 春节,纳西语叫"由奔吉赠",意为正月过大年,也称"库市",即新年。纳西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时间为旧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五。但纳西族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 有句俗语叫"打瓦纳西努",意思是说"腊月纳西疯",因为一进入腊月,纳西人就发疯似地为置办年货而奔忙。 除夕有宰鸡、炖猪头的习俗,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神",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也有守岁的习惯。初一凌晨由一男子先起床,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炷香,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要做一碗米花糖水送到家庭主妇床边,感谢主妇一年来的操劳。妇女起床后炸糯糕、粉皮,男子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由家长主持祭拜天地,再把祭品撤回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需在天亮前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点吃炸糕、米酒、汤圆等素食,禁吃荤。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初二才陆续到亲友家相互拜年和轮流请"春客"。 这些传统风俗多有改变,如"拜祭灶君"、"初一清晨买水"、"除秽祭天"等风俗已不多见。纳西族初一全家上山祭祖坟却成了一种新的风俗。春节期间各地都要耍龙,耍麒麟,开展文艺演出、球类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二、正月十五"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的"棒棒会",会期一天。"棒棒会"主要交易锄把、瓢把、扁担、竹篮、筛子、簸箕等生活用具。届时,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后来又增加了果树苗木、花卉盆景交易,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四方街移到新城区,会期也由原来的一天延长为三天。" 正月十五,标志着春节已过完,人们也投人到春耕准备工作中去了。 三、三月"龙王庙会" 清乾隆二年(1737年),城北黑龙潭修建了龙神祠、戏台,每年在这里举办"龙王庙会"。唱大戏,祭龙王。"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民国初年,知府熊廷权倡议在"龙王庙会"期间举办物资交流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骡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迪庆、大理、保山、昆明以及外省客商纷纷牵骡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骡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骡马物资交流会。1950年改称"三月物资交流会",1970年后,为保护黑龙潭水源,几易会址,但"三月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骡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演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四、纳西族的火把节 杨品硕的《丽江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星回佳节例相沿,火炬村村照稻田。谷穗出头看火把,老农相庆兆丰年。"写的就是纳西族农村的火把节。 纳西族与周边的白族、彝族一样,每年都过火把节。纳西族称火把节为"创美生俄",纳西族有"初以库市迪,若以生俄迪"的谚语,意思是冬季最大的节日为春节,夏季最大的节日为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纳西族要过三天的火把节,金沙江边一带为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白天举行斗牛、摔跤和对唱民歌等。晚上家家点燃大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或树上,并在院中或巷道点燃很多小火把。小孩子要举着火把游转,往火把上撒松香粉,跳火把,大人跳芦笙舞。城镇则家家把火把排在门前街上,一排排火把齐燃,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火把如林,人流如潮。有的村寨到了夜晚,将各家火把集中在村外燃烧。在人群聚居的地方,还要点巨型火把、燃放孔明灯等,并围着火把"打跳",尽情狂欢。 五、七月骡马会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十天左右,以牛、骡马等大牲畜交易为主,称"七月骡马会"。七月骡马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是便有了骡马盛会。古代丽江便有"花马国"的美誉。这里很早就与四川客商交易马匹。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中,有不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丽江马有体型匀称、眼小有神、颈短精、肌肉发达、四肢强健、蹄质坚硬、吃苦耐劳、举步轻巧、善于爬山越岭等优点,驮、骑、拉均宜,不但在当地被广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马匹输往各地。明代由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从山西一带引进优良驴种,与当地好马搭配,发展了骡子。 明初,丽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骏马送京朝贡。清乾隆年间,每年三月的 "龙王庙会"上已有骡马牲畜交易。民国初年,在各地骡马互市基础上,又在古城狮子山西边的山坡上举办"七月骡马会"。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兴旺,成为交易骡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新型盛会。随着规格的日益扩大,会址也搬迁到更加广阔的县城东边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人牵着牲口,带着农副土特产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镇赶会。邻近各地的汉、白、彝、藏、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装来赶会。西藏、四川、贵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远道赶来参加盛会。 人们白天赶会、逛会,看展览、演出,从街头到会场3000米的路,人流从不间断。日落西山,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芦笙,有的对唱"谷气调",有的围圈跳起"阿丽里"和"哦默达"。今日的纳西"七月会",已名副其实地成了边疆新貌的博览会、民族友谊的交流会,越来越显示出它别具一格的特点。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