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中秋节是哪一天,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排序(各种传统节日的风俗)

摘要: 中秋在哪一天?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农历新年、中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

中秋在哪一天?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农历新年、中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是汉字文化圈许多民族和国家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在哪一天?

中秋节是哪一天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赏月活动,叫做“走月”。皎洁的月色下,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人结伴,或绕场游行,或逛无船的秦淮河,或上楼看月色,谈笑风生。明代有南京的月亮楼、月亮桥,清代有狮子山下的月亮楼,都是游客在月球上行走时赏月的地方。中秋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称之为“走月”。吴有走月三桥的习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过三座桥(见《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这个习俗(见翡翠鱿鱼健康《海陬冶游录》)。所谓“三桥行者”,有明显的应有味道。祭月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也就是拜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人们有在中秋节晚上崇拜月亮神(崇拜月亮母亲和月光)的习俗。在拜月,有一个大香案,上面有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和其他祭品。月下,“月神”的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祈福。祭祀赏月,求月缅怀,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中秋节作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欣赏和赞美月亮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圆、对生活美好祝愿的主要形式。赏月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乐。据说这一夜月亮离地球最近,而且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宴饮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每天都会回婆家,寓意圆满,吉祥喜庆。据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习俗。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吟咏月亮的诗。追月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习俗。所谓“追月”,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过后,依然热闹非凡。于是第二天晚上,很多人邀请亲朋好友继续赏月,这就是所谓的“追月”。据清代陈子厚(《岭南杂事钞》)的《序》记载:“广东一好人,八月在十六夜聚亲友请客酒食赏月,名曰追月。”在过去,东莞的一些妇女相信“月亮是媒介”。凡是家里有成年男女,心里没人的,都可以在中秋的午夜,在月亮下焚香点烛,乞求月亮来配他们。据传说,在中秋节的晚上,宁静的月光可以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在中秋节的月夜,一些结婚已久的不孕妇女走出家门,沐浴在月光下,希望早点生个孩子,这就是所谓的“照月亮”。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知道玉兔很圆,九月已霜寒。发个信息,关上门,关钥匙,夜潮望月。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首诗。古代在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活动。吃月饼月饼又称月饼、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起初,月饼是用来祭祀月亮女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节视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月饼象征着幸福的团圆。人们把它视为节日

猜灯谜在中秋节的月圆之夜,公共场所会悬挂许多灯笼。人们聚在一起猜写在灯笼上的谜语。因为它是大多数青年男女喜爱的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也听到爱情故事,所以在中秋节猜灯谜也是男女之间爱情的一种形式。竖式中秋节竖式中秋节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叫做“树中秋”。树也是竖立的,意思是灯竖立的很高,所以也叫“竖中秋”。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将竹纸扎成兔子灯笼、杨桃灯笼或方形灯笼,横挂在短杆上,再竖在高杆上,就可以高科技起来,彩灯闪耀,为中秋节增添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互相比赛,看谁站得更高,更直立,灯光最精致。此外,还有带天灯的灯笼,即孔明灯笼,用纸扎成大的形状。灯笼下点上蜡烛,热气升腾,让灯笼在空中飞舞,引得人们欢笑追逐。此外,还有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月亮的下游欣赏。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用竹条把灯笼绑起来。有各种各样的灯笼,如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还可以做成“庆中秋”之类的灯笼。晚上,灯里点着蜡烛,还有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都是下面连接的。它们用绳子绑在竹竿上,高高地立在瓦片或梯田的屋檐上,或用小灯做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在房屋的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大的树上。夜晚,满城灯火如繁星,与天上明月争辉,共庆中秋。打鹿仔“打鹿仔”是过去中秋节非常流行的儿童游戏。柚子壳里雕花,中间可以挂灯。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玩耍,或举着各种动物、水果形状的灯沿街行走,唱着《打鹿仔》:“打鹿仔,打鹿儿,点灯。君子有礼,读书为天下第一,文章无用。一朵古云值几千块钱,自有书中有贵人……”孩子们玩得开心后就散了,回家吃月饼和水果等。打兔子师傅北京打兔子师傅起源于明末,流行于北京。明季昆(生于1636年左右)《花王阁剩稿》:“北京的中秋节,多以泥兔为形,衣如人形,为孩童所拜。”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经从祭月变成了中秋节给孩子当玩具。兔子是泥做的。兔头披挂铠甲,插背旗,脸上贴金泥,全身彩绘,或坐或站,或捣或骑。

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玩花灯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扎灯笼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咱们微型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舞火龙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听香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偷菜求郎)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相传装饰美丽的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踏着月光,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燃宝塔灯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抛帕招亲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窃瓜祈子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吃田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赏桂花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中秋节是哪一天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中秋节是哪一天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有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一系列名称,是传承已久的一种汉文化,中秋节日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因为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为“中秋”了。中秋节的习俗:1、赏月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2、吃月饼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