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推荐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理由(云冈石窟旅游网)
- 创业
- 2022-04-30 00:54:23
大同云冈石窟是什么时期什么人建造的?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同人,我会在这里做到最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今平城区)西部,约16公里。石窟是从吴周围的山上挖掘出来的,东西长约一公里。到目前为止,保存有45个主要洞穴,252个壁龛和51,000多个石雕,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洞穴群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瑰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修建时期,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从太平元年(公元460年)至郑五年(公元524年)历时60余年。它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北魏是鲜卑拓跋珪建立的,也是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公元398年,拓跋珪皇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时期,佛教兴起,发展空前。由于国家和人民的投入,佛教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云冈石窟的开放创造了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筑商:根据文成帝登基的消息,请回谭智和尚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据史书记载,文成帝平城外有个昙曜和尚叫鲁豫。他的袈裟被皇帝的马咬了。因为有“马儿认得好人”的说法,文成帝把昙曜当成了佛教徒。此后,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和平,昙曜的僧侣们给文成帝写了一封信,在北京西郊的五洲山脚下,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名能工巧匠来开凿石窟。云冈石窟的发掘是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建造皇家石窟。历史上曾出现过窑洞建筑的热潮,在中原、河北、河西、西域等地影响深远。石窟的演变与经历进入初唐以后,平城各方面都不景气,云冈石窟的修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没有大的工程。辽、金、廖兴宗、道宗时期,对五洲山石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大规模修缮。辽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寺庙被烧被抢,灵岩楼被彻底扫荡。3354 《金碑》元以后,五洲山石窟出现了寺庙。到了明代,大同的云冈石窟又被废弃了。所谓云冈,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过大同,留张天霖驻守。清军入关攻占大同后,云冈寺再次被兵仙化为灰烬。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云冈寺。正是在这个时候,现在保留下来的5号和6号洞穴的木檐和寺院得到了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在冬天视察云冈寺,题写了‘庄严法’。云冈石窟也是乾隆年间修复的。建国后,石窟前的主要洞窟和木结构保存完好。1952年,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石窟得到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开放。云冈石窟早期的五窟被称为谭瑶五窟。正是当时的著名僧人昙曜,选择了钟灵郁秀的五洲山,开凿了雄伟的谭瑶五大石窟,揭开了开凿云冈石窟的序幕。继承和发展了汉代雕刻技艺的优秀传统,吸收和融合了印度古代犍陀罗、曼陀罗艺术的精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中期是云冈石窟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孝道时期,也是北魏最盛的时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有252个龛,51000多尊雕像,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谭瑶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高峰期的经典杰作.概况: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方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梧州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公元453年)兴安,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之前。造像工程一直持续到正光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凿刻,东西绵延约1公里,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有45个大洞穴,252个大大小小的壁龛,51000多个石像,最大的有17米,最小的只有几厘米。石窟中的菩萨、力士、天妃形象栩栩如生,塔柱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它们继承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髓和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也是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造像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最高的石雕艺术,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发掘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各具特色。早期的“谭瑶五洞”气势恢宏,有浓郁淳朴的西部气息。在中期,石窟以其精细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表现出复杂而宏伟的北魏艺术风格。晚期石窟规模虽小,但人物纤细俊秀,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典范,也是“骨瘦如柴,像清如画”的起源。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是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生动地记录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中国佛教造像逐渐世俗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雕塑风格在云冈石窟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由此产生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
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价值: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云冈石窟简介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扩展资料:遗产价值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遗产保护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冈石窟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