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怎么赚钱白手起家(100位企业家创业故事)
- 创业
- 2022-04-26 14:31:35
有哪些“白手起家”的例子?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之一:卖冰棍。1979年,我已经在安徽省东至县胜利镇余村当了三年的生产队长,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疲惫不堪。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凑了两万块钱在村里办了个冰糕厂。后来发现自己是靠玩视频赚钱的,开了一家录像厅。当时消费市场比较活跃,我又开始创业,做副食、百货、家电等批发.总之,只要不违法,能赚钱的事,我都会去做。1988年,国家开始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安徽个人收入调节税从我开始征收。这样下去,我的店会越开越多。但从1989年到1990年,国家开始打压民营经济,也就是所谓的“砍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刚刚起步的民营经济开始停滞,大量民营企业倒闭。我的店虽然没有倒闭,但是三四年真的很挣扎!直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我嗅到了变化。1993年成为我创业经历的转折点。在这一年,我创办了安庆南翔贸易公司,主要从事糖酒批发业务。短短两年,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小企业管理赚钱容易,大企业管理难。在我的公司,经常有人说“规则第一,董事长第二”。任何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我觉得规则是第一位的。我们企业的高管办公室里有一份委托书,上面有四句话:你的权力是带领团队科学建章立制;你的权力是带领团队严格执行规则;你的权力必须在计划中量化;你的权力不能凌驾于规则之上。十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守这个规则。一开始很难,但是长期坚持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一年不上班,对企业不会有什么影响。建议:重庆新出台的微企扶持政策很好,是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我个人认为重庆市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微型企业创业园,可以为微型企业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获得聚集效应,吸引外资。白手起家创业的第二个故事:从鞋匠到亿万富翁。13岁初中毕业,父亲意外受伤,卧床不起。我是长子。为了养家糊口,我不得不辍学接手父亲的生意,当了一名走街串巷的鞋匠。我从事修理皮鞋已经三年了。因为手艺好,渐渐有了熟客,生活也要维持下去。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掀起低压电器创业热潮。1984年,我转行,和一些朋友开始生产低压电器开关。我们四个人没日没夜的干了一个月,只赚了35块钱。我的三个伙伴都很沮丧,但我感到兴奋,因为我看到了一条致富之路。当年7月,我和朋友们出资5万元,成立了一个不起眼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从此正式涉足电气事业。要说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家族式企业管理的弊端。1991年“求精开关厂”解散,我召集哥哥、姐夫等家族成员成为股东,成立了温州郑泰电器有限公司,我个人持股超过60%。到1993年,正泰的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000多万元,我明显感觉到家族式企业的发展被束缚在背后。比如,家庭成员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如何处罚,这是一个难题;家族企业对国外丰富的资源和人才有一种天然的排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冲破了来自家族的重重阻力,决定削弱南家族的绝对股份数,对家族控股的集团公司核心层(即主营业务低压电器)进行股份制改造
我在想,如果不是我有勇气淡化家族利益,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正泰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对于创业者来说,分享往往不是慷慨,而是智慧。重庆的建议:重庆对微型企业的扶持,可以促使其走“专、精、特、新”之路。此外,还有很多巨头落户重庆,如惠普、富士康等。政府可以出面为微型企业牵线搭桥,鼓励其为龙头企业做配套安排。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之三:三轮车上的速冻汤圆之父。我50岁开始创业,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是现在你问我哪些挫折是难忘的,我一个都记不起来了。困难和挫折都是过去的事情。你想用它们做什么?如果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有什么诀窍的话,我想那就是我善于“忘记”困难。创业前我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但是家里负担很重,生计还是比较困难。1989年,我向别人借了15000元,开了一个冷饮部。有一次去哈尔滨出差,看到当地人把吃不完的汤圆放在户外冷冻,就想汤圆应该也能冷冻吧。如果市面上有速冻水饺卖,应该会受欢迎,所以我很快就研发出了速冻水饺。1992年,我放弃了铁饭碗,开始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速冻汤圆。在让大家了解速冻汤圆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碰壁。我想对所有跑市场的人说,卖必须放下架子。即使有一百次责骂,有一次成功也是值得的。你骂的难听的话都要忘了,无视就好!我也想对微企说,不要怕困难,轻视困难,忘记困难。只要你肯吃苦,擦鞋还是会让你成为千万富翁的。忠告:重庆为微型企业“松绑”开了个好头。政府不应该不愿降低微型企业的费用。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会发展壮大,对社会的回报会远远超过政府给他们的好处。白手起家创业第四个故事:缝纫工省钱充电做亿万身家。我是重庆奉节人。17岁独自去广东打工,在一家箱包厂做缝纫工。三年后,我用自己兼职积攒的全部家当两万元报了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班,花了四年时间学习了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这门课程。不收费的话,我顶多能当个缝纫工,但是拿到大专文凭之后,在找工作上就有了更好的选择。2000年,我向朋友借了4万元,加上自己攒的2万元,开办了一家家具五金加工厂。三个月后,我最大的一个经销商卷着货跑了。我不仅倾家荡产,还欠了十几万。第二天,我去附近的家具厂挨家挨户推销五金配件。我的配件
质量好,价格比市价低了好几个点,唯一要求就是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低价策略,我将手中的货很快卖出,这才有了资金生产下一批货。一年后我不但还清了债,还因为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诚信经营赢得了几个大客户,公司自此走上了正轨。现在我们公司的年产值数亿元。我成功没什么秘诀,就是特别重诚信。刚刚起步的微型企业,诚信比黄金重要,不要贪图眼前利益,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信誉一旦建立,比任何无息贷款都管用!从以上四位亿万富翁的创业感悟可以得知,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坚韧不拔、能经受任何痛苦和考验的心。希望具备这种品质的当今创业者也能像以上四位一样,继续为世人谱写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 员。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 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在“傻根”、“阿炳”、“许三多”之后,王宝强的成名经历让很多向往演艺圈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但王宝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呢?我8岁就开始准备当演员了。” 为了成名,14岁那年,王宝强决定北漂:“我发现少林寺是个习武修行的地方,能成名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揣着500元去了北京,下了火车便问北影 厂怎么走。“到了那里一看,好多人啊!”那时,他个子小,只能在边上看剧组拍戏。为吸引剧组注意,他常常不蹲在马路边,而是选择坐在树上。MSN理财综合 王宝强在北京住在农村的大院,每月120元的屋子住10多个人。做一天群众演员15-20元,不过给7元他也肯做:“几乎存不下钱,有时候为了见导演,我会步行10公里。” 但是,王宝强始终没有放弃成名的念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成为明星。终于,他能够正式露脸了,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大腕》。他演了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 从跑龙套到男一号,王宝强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北京闯荡初期,为了填饱肚子,他靠着腿脚功夫混进了剧组,干些特技替身、群众演员的零活。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穷怕了,我是怎么走上餐饮这条路的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就业状态却越来越紧张。而同时新一批年轻人,90后已经出来早早的创业,而00后还沉浸在生活的快乐中。 我出生的条件可能是当时最困难的时候,上学时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一块钱的学费都叫不出了。家里除了能吃饱外,就没有什么剩余的钱了。每年暑假勤工俭学,有钱人家交钱,我们只能到处捡垃圾去卖。 母亲务农,一个人10亩地,像男人一样犁地,那时候因为没钱,所以也不敢叫骡子犁地,更不敢叫拖拉机,因为费用高,只好叫老黄牛,或者小一点的就自己一镢头一镢头挖。每天早上6点起来,晚上8点回家。中午只会回来给我们做一顿饭。 父亲在外做木工,但是恰恰就那么几年木工揽不到活了,陷入困顿,只好又做了一名泥瓦工,一年四季只能回家几次,而每次回来都只是农忙。忙完就走。 在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上学时,拿着黄面馒头悄悄地吃完,然后看着别人在学校外买的菜夹馍和一些小吃,咽了咽唾沫,假装很不在乎。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站在了我面前,他问我在学校怎么样,然后从他沾满水泥的衣服里好久掏出皱巴巴的四块钱,这应该是他很久攒下来的,在当时简直太多了。他塞给我,我不要。最后还是给了我。那些钱被他反复摸过不知道多少次,还有他的汗泽。父亲塞给我钱,一声不吭地走了。我看到他在抹眼泪。我那时在上学期间最高档的饭也是他从工地领取的,舍不得吃的方便面。我一个月起一共吃过三包。 那时候家里紧张,常常有人来家里要债,半天坐着不走,父亲倒是没躲债,但是只能说好话。 那时候为了凑足我们的学费,父亲每年都要拉下脸去上门借钱,有些远远地看到父亲来就躲起来,有些还没等开口就直喊没钱,而有些直接指桑骂槐,让父亲无地自容。但是又有什么办法? 我真的穷怕了,在同村的小伙伴面前都似乎低人一等,被很多人看不起也就算了,但是,还会职责父母养不起我们。那时候每年过节,我唯一能玩的就是拿在手里的手火花,就这样还没钱买,省着点玩。 那时候村里人有些有电视机的,想看电视都会把我们关在门外,富人的孩子跟富人玩,而穷人的孩子也不一定跟穷人玩,因为大多数都在努力巴结富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一点零食,一本好书。 我上小学时还没意识到太多,唯一的爱好就是领着一帮子小伙伴做饭吃,这是我唯一能让他们和我玩的方式。那时候简陋,在野外挖个坑,弄个锅,自己弄调料,然后煮东西吃,算是小火锅的原型吧! 上到初中,我已经严重意识到了穷的可怕。母亲一个人为了拉扯我们,能从大山沟下一捆一捆的背玉米,农忙后去工地拉沙子拉水泥。我不想上学了,这样不但拖累家里我也于心不安。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雕刻,又喜欢做各种吃的,于是家里决定让我去上烹饪学校,学习餐饮雕刻。但是算计下来一年的学费也不便宜。这等于雪上加霜,虽然家里人一再地想让我上学,但我还是决定去打工。 年纪轻轻的我,跟随着一个老乡来到了一个酒楼,开始了我真正的餐饮历程。从杀鱼开始,一步步到后厨管理。简单的杀鱼,应该是进入厨房的必修课,每一个都是从从这里起步,但是我杀的鱼比别人都好,因为勤快,杀的干净快速,又自愿的加班。得到了老板的充分信任。 为了去跟别人学习,想尽办法巴结人家,虽然我个子高,大家都喜欢调侃,但是却没人愿意无偿的教你东西,于是我只能隔三差五的给别人买盒烟,然后别人干活时就允许我在边上看,我一遍看一遍记,记了满满一本子,晚上回到住所,一个人打开看,一边看一边琢磨。后来后厨的伙伴嫌弃我们伙食差,我便尝试着给他们去做菜,结果他们一个个都很喜欢。就这样,我一步步去学,去琢磨。在学习各种菜式时,我一直在做小火锅研究。几年下来慢慢积淀。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给家里寄去我的工资时,家里人开心的表情,我知道我母亲在背地里哭过很多次,为我们在外边,担心操心。她有几次想来看我,但是自己一个人不认识字不认得路,也就作罢。 在打工的这段时期,我积累了太多,但是工资远远解决不了我们目前的问题,家庭负担依然很重,父母渐渐年龄大了,他们再也不能那么无所顾忌的去打工挣钱,所以我必须改变现状,因此我决定了创业,而所需的资金又是个问题,没钱,就去天津,新疆当修路工,当模具工人。 三番五次的资金积累屡受困难,让我更加萌生了必须创业的念头。于是便开始了我一波三折的创业经历。而现在的程大个小火锅,就是我这么一步步磨出来的。 真的穷怕了,所以我很理解现在一些农村出来的,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很有独立精神想自己努力的这些同龄人。对他们天生有好感。我愿意帮助他们。所以开始了程大个小火锅加盟,因为大家走过的路,应该都很相同。我希望,我们都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在村子里能抬得起头,让他们也能受到别人的尊敬,甚至羡慕的目光。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