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中国迁都,中国迁都最新消息(北方人为什么要南迁)

摘要: 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生态环境的恶化据史料和出土文献记载,商朝都...

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生态环境的恶化据史料和出土文献记载,商朝都城曾多次迁都:博、陶、项、邢、毕、燕、殷。最后一次是著名的“盘庚迁殷”。在这几百年里,商朝七次迁都,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商部落作为当时最大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耕作方式,都必然会在几十年内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又因为长期居住,柴火、建材、放牧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同时,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原居住地的日益尴尬.所以每百年必须迁都,否则民不聊生。二。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商朝以来,中国一直受到来自西北的威胁。最后一个商朝被来自西方的周朝取代。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邑,至龚贤时(公元前701年),迁都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蓟县);德在位时,迁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后来秦商鞅第二次变法时,以“建姬阙于咸阳,秦子云迁都”的方式迁都咸阳。更何况,其实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这1000多年,可以看作是中国首都的“东移时代”。一方面,这时候的边患主要来自西部,主要是陕西西部的犟狗和狗;一方面,随着东方怀一的征服,更多的人聚集在肥沃平坦的平原上,使得国家的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政治中心也趋于东移。第三,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黄巾起义,中原大乱。他们北上西进,分别受到东胡、鲜卑、匈奴、羌的威胁。权衡之后,很多人毅然选择南下,这些人躲过了八王混战和“五朵野花”之战。东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崛起,文化远超北方。这就是“南迁”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四。躲避外敌入侵从清朝到建国前,清朝咸丰躲避热河十年,清朝光绪逃往Xi安,淞沪会战发生。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几次,他们被迫迁往首都以躲避外敌。

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迁都?

几个著名的朝代都迁都了!1.商朝盘庚迁殷盘庚继位时,商朝经历了几代内乱(即第九次叛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讧激烈,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挽救商朝的衰落,盘庚决定放弃原有的都城,迁都贫瘠的殷,以遏制贵族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减少一些自然灾害。在此之前,商族已经经历了十几次迁徙。有时是因为土地荒芜,有时是河水泛滥,有时是因为外来的突然袭击,有时是因为内部的矛盾。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政治困境,他不顾一些贵族的反对,决心选择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地方复兴朝纲。当他得知安阳(当时叫北孟)水土丰腴,山中有虎、熊等猛兽,水中有鱼虾,便决心在此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做了重要讲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词,就是从这个演讲的内容中浓缩出来的。贵族们极力反对迁都,盘庚发布文告,严令服从。最后,马萧萧、车侑缇率众渡黄河到安阳,史称“盘庚迁殷”。迁殷后,以强硬手段阻止了贵族们迁回故都的企图。《尚书盘庚》是他迁殷前后的发言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善风气,减少剥削,最终平定了局面。奴隶们辛辛苦苦的劳动使殷成为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此后,商朝的都城一直在这里,长达270多年,商朝也被称为殷朝。2.北魏孝文帝迁都孝文帝(467-499)。他姓拓跋,明弘,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他三岁时被封为王子。公元490年,文明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开始执掌朝政。虽然他的祖母在世时不太信任他,但他掌权后,他在政治上是他祖母的孙潇。文明太后之后,继续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以汉化巩固北魏的统治。为了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隔阂,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人,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在北魏朝廷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很多鲜卑贵族坚决反对迁都,这让孝文帝想起几十年前,北魏统治者多次渴望迁都,却屡遭反对。因此,孝文帝决定不公布此举。他召集大臣,宣布动员军队,大规模远征南方。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以任为首的文武官员拓跋澄的反对。退朝后,孝文帝把拓跋澄单独留下密议,向他解释南征是假的,意图带领大家迁都洛阳,并说明迁都对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使拓跋澄醒悟,转而支持孝文帝迁都。1993年,孝文帝率领30万骑兵,与文武百官一起,渡过黄河,定居洛阳。九月的一天,秋雨绵绵,文武大臣心情十分沉重。他们不知道如何阻止皇帝的南征,但他们记住了吴泰南征和刘崧失败的教训,准备全力阻止抗议。文帝全副武装,骑着马,下令三军出征。这时,大臣穆泰下马,跪在拓跋宏的马前,磕头进谏,然后刘睿和文武大臣下马,跪下

,不能南征,便迁都,众卿赞成迁都洛阳的,请站在朕的左侧。”� 几十年来,这些王公大臣都是反对迁都的,但是现在面临南征与迁都的选择,他们只好选择迁都。此后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说服工作,自己也对反对派耐心说服。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之后,平定了鲜卑大贵族穆泰阴谋在平城拥立太子拓拔洵建立与洛阳对抗的政权,拓跋洵被废后赐死。 孝文帝迁都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是非常坚决的,他坚决镇压反对改革的叛乱,对改革措施也实施严格督察。一次,他在街上看见一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廷上责备任城王拓跋澄督察不严并让史官记载下来。� 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3、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便于指挥调度军队以对付蒙古。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乐迁都的原因(1)加强对北方蒙古族的防御力量,巩固明政权。(2)北平是明成祖建立帝业的基地。(3)北平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建都历史。4、清太祖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后,并未把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而是迁移到了明在辽东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的辽阳。在辽阳修建了东京城和宫室,并将他在赫图阿拉的祖茔也迁葬在东京城东北的阳鲁山。可是,为什么在迁都后四年,突然迁都沈阳,并将他的宫室置于易屯兵拒守的沈阳城“镇边门”?关于努尔哈赤迁都的原因,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概括地说是两个:一个是从军事战略上说,“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另一个是从经济利益上说,“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北京故宫博物馆铅印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这条记载一直成为论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原因的依据。按《满文老档》天命十年(1625年)记载:“三月初三,汗向沈阳迁移,在辰刻从东京城出发。给他的父祖坟墓供杭细绸,在二衙门杀牛五头,烧了纸钱,随后向沈阳去,在虎皮驿住宿。”(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三分册。)“初四,在河水桥台巴浑台吉与汗相遇,叩头谒见了。在沈阳的河渡口,出征瓦尔喀塔玉,噶尔达、福喀纳向汗叩头谒见了,在未刻入城”。以上两条是《满文老档》有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全部记载,但只记载迁都行动,未记载迁都原因。这里却不见如《实录》所记计议迁都一事。那么《实录》记载所据出自哪里?盖与太宗皇太极在天聪九年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有关。因为《武皇实录》中所记载的关于努尔哈赤对迁都沈阳的一番议论,正是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之所为,即南征朝鲜,消除毛文龙在辽南的骚扰;北征蒙古,解除了后顾之忧;西修都尔鼻城,渡辽河征明,并出兵宣大长城沿线。这已是皇太极继承汗位时的情况了。此外还可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天命十一年(1626年)丙寅条的记载,看出努尔哈赤迁都计议记载的并不符合他迁都后的实际行动。《高皇实录》载:“(天命十一年)正月乙巳朔。戊午上统兵征明,庚辰次东昌堡,翌日渡辽河,旌旗剑戟如林,大军至宁远。……”(《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这里记载的是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时的进军路线。这次进军是从海城牛庄一带的东昌堡渡辽河,基本上和天命七年(1622年)进攻广宁城过辽河的路线是一致的。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的这次进军辽西并没有采取如《武皇实录》记载努尔哈赤计议迁都沈阳时所说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的路线。因此,《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关于迁都沈阳原因的一番议论,是不可尽信的。至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迁都事件不胜枚举,我这里只是找几个比较典型的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作用!!

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迁都?

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存在哪些举足轻重的迁都史?

2019年8月26日,印尼总统佐科宣布国家迁都计划,新首都位于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省,距离雅加达1400公里。根据规划,2024年政府机关陆续迁入新首都,迁都预计耗资2340亿元。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迁都的记载,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转移,其原因值得细细品味。盘庚迁殷商朝立国,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此处位于黄河下游,水害不止。自汤至盘庚共十代,商族迁徙五次。与天灾相比,商朝内部的“人祸”不断。《史记》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商朝的九世之乱与迁朝的时间恰好契合,表明商朝的王位竞争相当激烈。上图_ 殷墟遗址盘庚继位后,力排众议,义无返顾地迁都殷。相较于亳等都城,殷土地肥沃,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迁都之后,削弱了王室和贵族的势力,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殷远离反叛势力,便于巩固政权。可以说,盘庚迁殷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奠定了商朝强盛的基础。平王东迁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勾结,攻破镐京,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西周宣告灭亡。众诸侯拥立周平王即位。此前,镐京遭遇地震破坏,又处在戎、狄等外患环伺之下,不宜建都。次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上图_ 周代迁都图平王迁洛,意味着周王室权威的丧失,无法担起共主的责任,诸侯控制人口和土地等资源,乘势坐大坐强,此消彼长,群雄并起。新贵族内部,大宗、小宗和大夫之间,摩擦冲突不断,权力结构不断洗牌,礼乐崩坏、大夫弄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孝文迁洛北魏曾长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地天寒地冻,六月飞雪。有民谣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可见其环境恶劣。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月,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的名义,率领百官以及步骑百万迁都洛阳。上图_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线上图_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北魏南迁,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洛阳是中原汉文化积聚的中心,北魏选择在此建都,有助于汉化改革。在经济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北魏的粮食供给难题,还能在军事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在政治上得到了北方汉族地方阶级的支持,此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海陵迁燕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而治,疆域辽阔,政务庞杂。金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偏隅东北,公文往来和物资运输多有违误。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完颜阿骨打庶孙完颜亮弑杀熙宗完颜亶,篡位称帝,改元天德。上图_ 金朝上京 2017年发掘区俯瞰上图_ 金朝上京遗址天德五年(1153年),完颜亮对皇族内部的反抗情绪深以为忌,不顾女真贵族反对,在多数朝臣的支持下,迁都燕京,以此分化瓦解反对派的向心力和组织力。元迁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迁都中都燕京。这一行为对忽必烈和元朝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凭借自身实力即位称汗。这位大汗未经“库里尔台大会”的权威认可,蒙古贵族对此心有不甘,蠢蠢欲动。上图_ 元 上都、中都、大都上图_ 元中都遗址忽必烈重用汉人、推行汉制的举措,受到了蒙古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对于蒙古而言,新灭的金国有待消化,偏安的南宋需要征服。而“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燕京优越的地理环境远胜蒙古草原。朱棣迁都“靖难之役”成功后,燕王朱棣上位称帝。他对根据地北京念念不忘。北京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亲信势力大多集中于此,迁都北京能够摆脱建文旧臣的掣肘。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上图_ 明代北京城迁都北京,进退有度,便于控制东北和西北,坚定了朱棣推行“天子戍边“的决心。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提出迁都北京。四年后,新都落成。迁都后的北京,确立了其在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地位。清迁沈燕后金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沈阳的战略优势日益明显。“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在军事上,而“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足以满足沈阳作为都城的物质需要,并且定都沈阳能够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努尔哈赤不顾王公和贝勒的反对,执意迁都沈阳。上图_ 清朝北京地图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清军进入山海关。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军“整军入京师”。北京局势稳定之后,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生前“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的遗命,着手迁都事宜。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社稷,颁诏定都北京。顺治迁都的动因,与金、元、明大致相同,开启了清朝268年的统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印尼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一千万,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环境、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矛盾频现。此外,雅加达有40%以上的地区处于地平线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以每年10到20厘米的速度下沉,是全世界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反观中国历史上的迁都,在纷扰的表象下,有着共性的特征。上图_ 雅加达 地图首都是一个国家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是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的迁移说明国家社会发展和整体战略的调整。这八次迁都,按照迁都方向区分,有东迁一次、南迁两次、西迁三次和北迁两次。按照民族区分,有汉族三次和少数民族五次。按照迁都地区分,有辽宁一次、河南三次和北京四次。从迁都的趋势看,呈现由西向东的轨迹。少数民族政权迁都大多由北向南迁移。自南宋至清朝,首都出现了由南向北、由中原向临海的双重特征。从迁都原因看,生态环境、经济偏移、政治和军事斗争成为主要推动力。此外,交通便利也是考虑迁都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论古今中外,迁都是对自身进行的良性改革,有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