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京派和海派的区别(海派名词解释)
- 创业
- 2022-04-25 23:10:40
名词解释:京派
京派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自由派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新的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留在北京。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它被称为‘京派’,因为它的作者当时在北京和天津从事文学活动。他的作品多发表在北京和天津的期刊上,艺术风格基本一致。主要出版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生活,但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强调“纯文学味”所体现的文学本体和以“和”、“中”、“适”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废名是京派的第一位作家。使小说诗意化、散文化、现实化、浪漫化。引申:京派小说大多与政治疏离,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距离,但重视生命,注重平凡,追求宁静的艺术境界。第一,着重描写简单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人物,他们是那么的诚实、真诚、热情、善良、守信、深情,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却又是那么的慷慨好客。他们粗糙到有点野蛮但又表现出诚实和可爱,表现出一种原始而朴素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北京作家注重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也喜欢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成人世界。其次,京派小说将东方的诗情画意与对民间风情的闲适描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充满古典和谐与浪漫超越的世界书写的真实。这种乡土抒情小说,在结构上,以轻松的形式代替了严谨和克制,在情节上,以轻松的故事形式代替了现实的因果。它把小说的一些传统特征让位于诗歌和散文的因素,从而降低了小说的史诗力量,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魅力。第三,形成了简洁、朴素、生动、明了的语言特色。它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京派是什么意思?
从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至上海,留在北京、天津或其他北方城市的自由作家群体中。当时还叫“北方作家”。“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其名称的延续。“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朴实无华,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至上海,留在北京、天津或其他北方城市的自由作家群体中。当时还叫“北方作家”派。“北京学派”没有正式的组织,但使用了一个名称。“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
京派和海派分别是什么?
京派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自由派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新的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留在北京。其主要成员有老舍、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因其作者当时在北京、天津开展文学活动,故称“京派”。他的作品多发表在北京和天津的期刊上,艺术风格基本一致。主要出版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海派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活跃在上海的一群画家。他们的绘画成就和时尚。京派的艺术特色:京派小说多与政治疏离,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距离,但重视生命,注重平凡,追求宁静的艺术境界。第一,着重描写简单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人物,他们是那么的诚实、真诚、热情、善良、守信、深情,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却又是那么的慷慨好客。他们粗糙到有点野蛮但又表现出诚实和可爱,表现出一种原始而朴素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北京作家注重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也喜欢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成人世界。从的《弟弟》,林的《一件喜事》,的《吉安》;《文珍》,到小甘的《篱下》,汪曾祺的《戴车匠》。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实地展现了北京作家的童心。这既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童年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他们对未来人类社会和人性完善的无限向往。其次,京派小说将东方的诗情画意与对民风的闲适描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充满古典和谐与浪漫超越的世界性的真实书写。这种乡土抒情小说,在结构上,以轻松的形式代替了严谨和克制,在情节上,以轻松的故事形式代替了现实的因果。它把小说的一些传统特征让位于诗歌和散文的因素,从而降低了小说的史诗力量,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魅力。第三,形成了简洁、朴素、生动、明了的语言特色。它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