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老干妈陶华碧创业史,老干妈创业历程简介(老干妈创始人的创业过程)

摘要: 老干妈的创始背景 陶华碧原本是核工业部地质206队的一名普通家庭成员。后来,她的丈夫不幸去世,留给她两...

老干妈的创始背景

陶华碧原本是核工业部地质206队的一名普通家庭成员。后来,她的丈夫不幸去世,留给她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生计,她毅然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在地质队所在的龙洞堡街道卖凉粉、米豆腐为生。当时,邻近的桂阳宏兴机床厂技校的许多学生经常光顾陶华碧女士的摊位,因为她待人亲切热情,对学生很好。其中一个叫欧阳自刚,因为家境不好,一直调皮捣蛋,打架斗殴。陶华碧像母亲一样劝说和教育他,在生活上关心他,在他得知家里很穷时给他经济资助,打消他辍学的念头,帮助他完成学业。当时,欧阳自刚非常感激他心爱的陶华碧,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所以他称陶华碧女士为老干妈,技校的其他同学也叫老干妈,于是老干妈的称号就到处流传,甚至周围很多人都亲切地称陶华碧为老干妈。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用从大街上捡来的砖头建了一个不起眼的“实惠餐馆”,专营凉粉和凉面。为了赢得顾客,她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别人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独特创意’:别人只要加点辣椒、味精、酱油和小葱之类的,她就专门做了一个专门拌凉粉的辣酱。这个想法一付诸实践,生意就真的兴隆起来了。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准备辣酱。顾客一听没有辣酱,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很疑惑:来我这里的顾客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辣酱吗?精明的她曾经看到了辣酱的潜力,从那时起,她努力研究它.经过几年的试生产,她做出的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都要花钱买一点辣酱带回去,有的甚至是来给她买辣酱而不是凉粉。她不禁眉开眼笑:这么多人爱吃我的辣酱,我还能卖什么凉粉?最好是专门做辣酱的!1996年7月,陶华碧借南明区云观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个工人,成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辣酱,取名老干妈辣酱。当了老板,她知道管理工厂要靠管理,但她一个字都看不懂。她怎么能做到呢?经过一番苦思,她确定了一个‘管理诀窍’,那就是如果所有的苦活都是我自己干,工人们就能跟着干,我怕我可能干不好?陶华碧这么说,只是奔着做吧,自己做一切事情。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捣碎切辣椒时溅出的飞沫烫得人眼睛直流泪,工人们都不想干这个活了。陶华碧自己做的。她一手挥舞着菜刀,一个劲地说‘如果我把辣椒当苹果切,一点都不会刺激眼睛。’员工们笑着拿起菜刀.那段时间,陶华碧打头阵,结果累得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全部被搅拌辣酱钙化。她老板这么努力,工人们会不遗余力吗?但是大量生产辣酱后,当地的果冻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亲自携带辣酱,送到各个食品店和食堂试销。没想到,这个笨办法真的很管用。可是,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那些试销的陆续打来电话,让她加倍发货……结果,她的老干妈辣酱很快就在贵阳站稳了脚跟。这时,聪明的陶华碧扩大了规模,把工厂变成了公司!信息发展经营理念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针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顾客至上,持续改进。政策:环保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守法经营、持续改进、人与自然共同成长。

公司理念‘创民族品牌,立大业久’,‘诚信经营,质量第一’内外有别’。你觉得老干妈卖到了多少国家?我不知道它卖给了多少国家,但我只能告诉你,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陶华碧英勇地回答道。国外老干妈的价格是国内的好几倍是真的吗?家里真的便宜很多。马劳说,但她不想回应价格差异。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我想把老干妈卖到国外,赚外国人的钱。’右手一挥,干妈陶华碧面色平静。参考百度老干妈百科。

老干妈的创始背景

老干妈什么时候创业的

老干妈,名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庭贫困,陶华碧从未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打工摆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上,用从各地捡来的砖头,建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实惠饭店”,卖凉粉和凉面。为了赢得顾客,她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别人没有的独特“点子”:别人只是加了一些胡椒粉、味精、酱油、小葱等材料,她专门做了一种专门拌凉粉的辣酱。这个想法一付诸实践,生意就真的兴隆起来了。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准备辣酱。顾客一听没有辣酱,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很疑惑:来我这里的顾客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辣酱吗?精明的她曾经看到了辣酱的潜力,从那时起,她努力研究它.经过几年的试生产,她做出的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都要花钱买一点辣酱带回去,有的甚至是来给她买辣酱而不是凉粉。她不禁眉开眼笑:这么多人爱吃我的辣酱,我还能卖什么凉粉?最好是专门做辣酱的!1996年7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观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名工人,成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辣酱,取名老干妈辣酱。当了老板,她知道管理工厂要靠管理,但她一个字都看不懂。她怎么能做到呢?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她确定了一个“管理诀窍”,那就是如果所有的苦活都是我自己干,工人们也能跟着干,我怕我可能干不好?陶华碧这么说,照办就是了,什么奔奔?

么事情都亲历亲为。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溅起的飞沫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工人们都不愿干这活。陶华碧就亲自动手,她一手挥着一把菜刀,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累得患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她当老板的都这么拼命苦干,工人们还会惜力吗?可是,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又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结果,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很快就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根。这时,精明的陶华碧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了公司!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小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就必须走上正规,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就要俱全,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所有这些,让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最初觉得真是太难了!但是,她的性格偏偏就是不畏难。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完全看不懂,她就苦练起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然后让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听得打瞌睡了,她就泡上苦得舌头发麻的浓茶喝……最终,她苦练出了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每次统计表一出来,财务人员念给她听时,她居然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并分辨出对错。最令她头痛的是,她得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还得上台发言……这对于没有文化的她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无奈,她只得寻思请能人来辅佐自己了。没想到,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主动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有高中文化的李贵山,帮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他读,她听。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然后,她就在李贵山指点需要她签名的文件右上角画个圆圈。李贵山看着这个圆圈,哭笑不得,他在纸上写下了“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习。哪知,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说:“这三个字,很复杂,很复杂呀!”尽管如此,她还是拿出干活时那样的“力气”,苦练起来。可没上过学的她真的练起字来,竟觉得比当初切辣椒都难。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拿出干苦活的劲头整整练写了三天!当她终于写好了自己的名字,竟然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拼!苦拼!”这就是陶华碧起家的第一“绝招”。就是靠着这股拼命劲,她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老干妈什么时候创业的

老干妈的发展历史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韩先生回忆道。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陶华碧找到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酱。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这些赠品大受欢迎。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她感觉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根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扩展资料: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商家这才肯试销。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她始终坚持这个原则。“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起底老干妈辣椒酱 揭陶华碧白手起家创业历程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