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郭松林简介,郭松龄将军简历(郭松龄创办了那个大学)

摘要: 追随湘军的猛将郭松林,他的结局有多么的可惜? 1862年初,淮军组建,共有兵马6000余人。刘铭传、张树声、潘...

追随湘军的猛将郭松林,他的结局有多么的可惜?

1862年初,淮军组建,共有兵马6000余人。刘铭传、张树声、潘、是“四大金刚”,李鸿章得以崛起。这四位将军功不可没。六千兵马显然不能胜任“大东征”,刘铭传等人的军事经验也不够丰富,更没有与强大的太平军作战的经验。这样,曾国藩决定从湘军中调拨兵马供李鸿章调遣,并增加淮军讨伐的兵力。从湘军转投淮军最著名的悍将程学圻,被誉为淮军第一猛将:太平军八员大将一餐毙命,陈玉成、李秀成被坑。除了程学启,还有郭松林、李长乐、滕思武、杨定勋等。全都是从湘军“跳槽”过来的淮军。他们在江浙战场上所向披靡,基本都是官员和知府(来自一品),地位显赫。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郭松林:他从湘军“跳槽”到淮军,在战斗中左脚被捻军砍断。郭松林,湖南湘潭人,名叫子美,是淮军著名将领。说起郭松林,许多人并不熟悉,但当谈到他著名的“吴一军”时,它就变得家喻户晓了。因为“吴义军”后来产生了一个民族英雄——聂世澄,他在3354年的甲午战争中,与八国联军作战,敢于战斗到底,战死沙场。郭松林是新“吴义军”的创始人(“吴义军”创始人李昭庆,后并入郭松林系),而聂士诚是“吴义军”名声的传播者。1856年,九曾帅权国从他的家乡湖南招募了3000名士兵和马匹,赶到江西营救曾国藩。第一仗是吉安,所以叫“箕子营”。这时,郭松林也在军队里,英勇作战。积水潭之战,石达开率数万兵马出战,郭松林率先冲入敌阵,与太平军肉搏战,杀敌无数。《清史稿》年:“,邀攻吉水三曲滩,松林先行,多有斩获,收复心悦、峡江、吉水。”1860年,曾国荃围攻安庆,郭松林继续充当先锋,挡住了陈玉成军团。收复安庆后,郭松林被提升为游击队员,并被授予勇敢的巴图鲁称号。但游击战只是低级武将,郭松林觉得委屈,排名在李臣典、朱洪章、彭毓菊、刘连杰之下。1862年3月,为增加淮军实力,曾国藩从湘军中调拨十余营兵马给李鸿章。此时,郭松林自告奋勇参加讨伐江浙,“跳槽”淮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出意外,湘军“箕子营”将攻占金陵,郭松林将分享镇压太平天国“第一功臣”的蛋糕,但不会很多。就这样,郭松林加入了淮军,远赴沪苏建功立业,谋前程。4月,李鸿章率淮军攻打上海,与李秀成军团交战。此时,程学圻、郭松林、刘铭传等军中最有经验的“四大金刚”还在学习阶段。第一次淞沪会战,郭松林、程学圻充当先锋,与李秀成、谭绍光军团连续作战,破贼十余万。《清史稿》说“丛在上海西的一场大战中,与伪忠君李秀成、伪敬王谭绍光交战,破贼数百”。1863年,常熟之战,郭松林再次爆发,率先进入敌后,与太平军展开肉搏战。太平军伤亡惨重。《清史稿》年:“三河口贼营破,贼争道,六浮桥全破,尸塞河,水不流。”在这方面,郭松林确实很厉害。郭松林为淮军立下汗马功劳。打败上海太平军后,被授予连长职务。解除常熟之围后,封他为提督(来自一品),相当于

“捻军”被包围,下马作战,指挥淮军分三路作战。但“年军”骑兵优势明显,由被誉为“项羽第二,当代骑兵第一”的鲁王任华邦统率。郭松林的4000部队全部被包围在阵中。“捻军”骑兵连连冲杀,淮军编队溃散,伤亡惨重,情况危急。专家郭松林被困在重围中,继续战斗。结果“年军”砍掉了他的左脚,无法行动,成了俘虏。好在此时天色已晚,“年军”士兵并不知道自己是主将,便弃于路边,没有“补刀”。弟弟郭芳珍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直接被打死,战死沙场。郭松林身负重伤,淮军群龙无首,孤军奋战,被“年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早到晚,郭松林部四千兵马死伤,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一点上,彭于橙这位“吉子英”的老朋友已经够帮忙了。他率领3000兵马追杀他。他立即投入战斗,与“年军”短兵相接,奋力撕开防线,拯救郭松林。《清史稿》记载:“中流,松林伤脚,地上起不来。卒将不见松林,再破入阵,出负。方振战死。”在这场战争中,淮军损失了近4000人,郭松林被砍断了左脚。彭宇和橘子赶来帮忙后,他侥幸逃过一劫。毕竟,他是一名专家,而郭松林的伤势稍微严重一些,所以他继续和他的部队一起战斗。当然,此时刘铭传是绝对主力,郭松林只是配合。1868年“捻军”被平定后,郭松林被任命为湖北知府,随后被调往直隶驻防,抵御外侮。1880年,郭松林在任上病逝,谥号“吴庄”。清代专门建祠祭祀,并绘紫光阁画像,使其成为“中兴将军”之一。郭松林死后,“吴义军”先后由李长乐、叶志超、边长生、杨玉书、聂士成等领导。其中叶志超最差,“跑了五百多里”;聂士诚最勇敢,坚决反击列强,战死沙场。

追随湘军的猛将郭松林,他的结局有多么的可惜?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真小人,伪君子,不顾国家安危!东北军东北军的实力被他打得很惨!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

郭松林的相关事件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