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金融大玩家,神豪:从做空五百强巨头开始(重生之期货之王)

摘要: 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双面”高盛是众所周知的。从今年11月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

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双面”高盛是众所周知的。从今年11月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以来的新高来看,未来一段时间,mainland China加息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也很清楚,那就是加息。目前银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与CPI相比仍处于负值水平。为了让民众的财富增速赶上CPI上涨速度,投资成了民众不得不做的选项之一。所以加息对股市下跌的影响不会太大。至于增加印花税,那就更可笑了。目前股指在2800点附近波动,蓝筹股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市场没有“投机过热”的迹象。怎么能谈提高印花税呢?至于内地基金大佬范勇宏被拘留的消息,就更搞笑了。作为国内基金业的领军人物,范勇宏被双规的消息自然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进而在a股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事实上,上证综指再次暴跌3.98%,收于2894.54点。谣言起到了迷惑人的作用。虽然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张后启老师在11月17日很快澄清这是市场谣言,纯属无中生有。但是,谣言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做了。高盛看空a股的传闻值得玩味。如果参考1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一篇名为《要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的文章,感觉会更清晰。文章明确指出,增加印花税的传闻和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发出抛售中国股票的邮件,是此次大跌的导火索。文章特别指出,不久前,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一份策略报告,对中国股市的投资前景表示积极乐观。涉嫌操纵股指牟利。据此,《南方日报》也写道,本文所指的国际知名投行显然是指高盛。难怪有媒体称,在此轮暴跌之前,高盛向中国国内媒体和海外客户提供了两份内容不同的“阴阳”研究报告,其中一份向内地公众唱衰中国股市;另一种是向其客户发出卖出指令,以覆盖其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销售。为什么这次又出现了高盛的影子?为什么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经常质疑高盛,每当国内有重大政策或调整时,高盛都能“精准”下注,让其客户和自己都大赚一笔?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狼外婆还是吸血鬼?那么,我们就通过生动的例子来看看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高盛作为国际投行大鳄,一直拒绝在资本市场上赚“快钱”,从而培养了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中国举行的盛大周年庆典,让高盛看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为了就近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制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高盛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地区总部。1990年,国内证券市场的建立,让高盛嗅到了芬芳的商机。为此,高盛利用其在美国政界、商界和金融界的人脉资源,为其打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铺路。高盛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年,高盛获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与此同时,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的外国投资银行。拿到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通行证”的高盛,丝毫没有耽误这块“从天而降”的大饼,把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迈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金融市场:1994年6月,美国摩根投资银行和高盛正式入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每股净资产6倍多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平安13.7%的股份

高盛转让平安保险股份后,10年投资收益30多倍。有意思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上市,高盛参股的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平安的IPO,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高盛再添一笔。杀死中国金融资本的第一刀,让高盛尝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美餐,30倍的投资回报率让高盛尝到了“嗜血”的快感。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高盛把切入国内金融资本的刀刃磨得更锋利了。2002年,高盛担任中银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的主承销商。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出资收购合资公司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和房地产资产组合。同时,鉴于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大鳄地位,高盛也成为首家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牌照的金融机构,额度为5000万美元,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2005年无疑是高盛在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扮演“杀手”角色非常忙碌的一年。高盛先后担任交通银行首次公开发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的联席全球协调人,担任淡马锡控股14亿美元投资中国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16亿美元投资中国银行、凯雷集团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权的财务顾问。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高盛投资18亿美元入股中国工商银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内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市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高盛也非常看好国内银行上市的商机。但为了降低参股工行的成本,增加对参股工行价格的话语权,高盛也是煞费苦心。首先,利用评级机构说事,惠誉评级当时在一份评估工行的报告中指出,近期资产负债表的改善能否长久,还有待观察。惠誉认为,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仍然很差,其不良贷款占2004年12月底贷款总额的4.7%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此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投资者要求国内银行上市,以提高资产质量。因此,在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之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了银行剥离的2.5万亿元不良资产。

,这不仅使四家银行大大“瘦身”,资产质量一夜之间大幅改善,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的是一个甩掉历史包袱、资产优良的银行股权,使得国家担负了银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导致了工行发行价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亿美元的总价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入股工行以后,利益的驱使使得高盛为国内银行大唱赞歌,工行也在一夜间由一个资产状况不佳的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而当国人沉醉于这个“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称号之时,高盛则是低声埋头发大财,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获利近120亿美元,资产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约30.32亿股,已套现19亿美元。 通过参股国内金融机构赚取丰硕收获的同时,高盛也把屠刀挥向了俨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产业资本,利用资本优势和人脉资源,对国内优秀企业展开了新一轮“剪羊毛”运动。 二屠产业资本 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卓然地位为其在国内企业开拓投行业务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时,由于缺乏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也缺乏与国际资本沟通的渠道,这就为高盛“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内外通吃手法大开方便之门。 从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募资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网通、中芯国际、东风汽车、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险、中兴通讯、TCL、联想集团、中海油、分众传媒、上海先进半导体的融资上市都有高盛的参与。2006年,高盛再度向国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资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后通过受让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约收购。高盛参股双汇发展以后,借助着双汇发展这只“下金蛋”的母鸡,通过加大利润分红比例以图迅速收回参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与2007年最甚,分红方案均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现金分红41084.4万元,2007年度现金分红48479.59万元,分别占当年合并报表净利润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净利润52%。最高分红额度占净利润额度的比例高达88%,这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中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随着2007年国内股市牛市的到来,高盛在狂吞双汇发展分红的同时,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鼎晖投资以及其他公司,并未在双汇发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双汇发展才对外发布澄清公告,双汇发展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公司受让3205万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矿业召开2006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股份总数32,050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12股,以法定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体股东转增,以未分配利润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转增和送红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亿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若按减持期间市场均价8.67元计算,高盛累计套现10.3亿元。高盛持股西部矿业1.923亿股的全部投资成本只有9610万元,以减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计算,投资回报高达974.3%。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此次投资曾被业内人士指责有手续违规、利益输送、关联交易、操纵市场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对海普瑞增资491.76万美元,持股数增至1125万股,占有12.5%的股权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资股变更为4500万股,平均持股成本约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利达93.27倍。 在随后的日子里,在新东方、阿里巴巴、国美电器、分众传媒、中国粮油控股、先声药业、英利新能源、宁波银行、中国铝业、北京控股、远洋地产、雨润食品、SOHO中国、东南融通、波司登、尚德电力、中国旺旺、远洋地产、茂业国际、太平洋航运、吉利汽车的上市融资路上,都能看到高盛这个资本大鳄的身影。而在掘金国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后,高盛也把资本阴影伸向了刚刚迈过“温饱”进入“小康”的国内中小投资者。 三屠中小资本 今年的股市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极为郁闷,因为股市中为数不多的行情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电梯”。从11月11日至今,沪指单日涨跌超过50点的大幅异动次数超过5次,使得很多习惯于波段操作的投资老手疲于应对。 导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股指期货大幕拉开后,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对冲时代,进入了做空也可以赚钱的股指套利时代。各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观面的原因,但是,市场中存在着一股不为投资者所知的雄厚资本,利用国内指数编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操纵指数和影响舆论造成市场短期大幅异动来谋取暴利。而能够在市场上具备如此雄厚资本实力和影响舆论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许就有高盛的背影。 从高盛精确出台的国内外“阴阳”研究报告来看,其出台时机和市场异动时机极为吻合,由于能够看到高盛精准研究报告的都是国内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当这些机构投资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资思路,凭借其资本实力,很容易在市场中形成急涨急跌的走势,为高盛“浑水摸鱼”掠夺中小投资者的散碎资本大放“绿灯”。这些跟随高盛投资思路资本采取的是拉高权重股吸引跟风盘、在股指冲高时逐步布局股指期货空头头寸、通过散布利空制造恐慌引发股指下跌三部曲实现的。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额度所限无法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牺牲品。 高盛“三屠”,让刚刚20岁进入青年期的国内证券市场累累受伤。而高盛之所以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横”着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张国际著名投行的“画皮”?所依仗的不过是美联储高官以及美国财政部高官多是从高盛出身的美国政界资源?因此,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来说,在国内证券市场步入20岁之际,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不是也应该发挥青年人的“闯劲”和创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国特色资本之路,让高盛这个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鳄赚取应该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谋取暴利!麻烦采纳,谢谢!

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银行高净值客户,究竟是些什么人

由于每个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而其背后的文化烙印又将深刻地影响到他们在进行投资理财时的行为方式与选择。所以私人银行在维护和服务高净值客户人群时通常还会对他们的职业进行区分。 在富豪群体中,既有私营业主、外资高管、演艺界明星、豪门子弟,当然也有一些巨额的“灰色收入人群”。根据私人银行全球客户分析,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富裕群体对私人银行的业务需求是巨大的。 某行一位客户经理就曾透露,他们现在的客户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那些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成功人士,例如上市公司的高管以及资本市场的大玩家等; 二是新兴产业的企业主,特别是那些有外资参控股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将会是未来财富的一个汇聚点和爆发点。 按照大的行业或职业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将高收入群体分为三种: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民营企业经营者数量庞大,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创造的收益和利润不低,积累的财富较为丰厚。这类人群的特点是人生阅历丰富,投资经验较多,追求个人资产长期增长,对各类投资理财产品需求量大,日常资金调度频率高、金额大。 2.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这个群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学历较高,个人信用度良好,资金沉淀潜力大;私人时间较少,出国出差几率多,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消费目的性较强,有超前消费的习惯。 3.专业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类人群包括:自由职业者、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伙人、金融家、商人以及高收入管理人员,特别是那些拥有股票期权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往往拥有复杂的、以税收为导向的薪酬和资产持有模式,有时候他们会提出持有跨国境资产的要求。 这类人群除了学历高、收入高、信用好、日常工作繁忙外,还要花费大量业余时间钻研业务和提高专业水平,追求个人资产长期增长,对各类投资理财产品需求量大。 这三种群体相加起来,占到富裕人士的90%左右,其他10%左右的富裕人群主要由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等构成。 除了职业以外,行业也是寻找目标客户的一个有效参考。国家税务部门认定排名前十的高收入行业分别是:电信、银行、保险、证券、石油、石化、烟草、航空、铁路、房地产。明确了客户集中的行业与人群,在寻找目标客户时就能更具针对性,服务方案也因此更明晰。 例如职业经理人,他们通常是大型企业或者跨国集团的高管,具有MBA教育背景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没有时间处理个人的投资,他们通常是大型企业或者跨国集团的高管,具有MBA教育背景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没有时间处理个人的投资,私人银行就可以帮助他们制定资本保值增值的综合性战略投资。 而一些年轻明星,突然获得成功和成名,他们并没有想过应该尽早为老年生活进行金融规划。要维护和服务这类人群,对于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银行高净值客户,究竟是些什么人

求蒂姆·罗宾斯主演的一部老片子

金钱帝国/Hudsucker Proxy,the(英国、美国、德国 1994)导演:科恩兄弟主演: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 保罗·纽曼(Paul Newman) 简介:诺维尔(蒂姆·罗宾斯饰)是个失业年代的落魄小职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纽约最大的金融财团作一名小信差。在这样庞大无比的公司里,总是会有牵扯着阴谋与狡诈的各种冲突。财团总裁死后,公司的实权落到老谋深算的马斯伯身上,马斯伯不顾持股人的利益,一心想把公司股票拉到最低点以便自己趁机收购,为此,他需要一个极为白痴的人坐在总裁的椅子上。诺维尔想把自己的“小发明”推荐给马斯伯,但他第一次见到如此威严的办公室,一时手足无措,极短的时间就把马斯伯的办公室搞得天翻地覆。诺维尔以为自己的工作算是完了,谁知马斯伯认为他实在是难得的白痴,于是诺维尔反而成了公司的傀儡总裁。 虽然只是个傀儡,但对于诺维尔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想也不敢想的豪华生活展现在他眼前,想也不敢想的权利交到了他的手中。老实过头确实有点呆的诺维尔开始推广他的“小发明”——呼啦圈,谁知一发不可收拾,呼啦圈成了当年最流行的休闲玩具,公司的股票也直线上升,诺维尔成了一个金融界的“明星”。财团是有了利润,但和马斯伯最初的设想却天差地远,令马斯伯既尴尬又恼火。 诺维尔兴奋之余又开始继续他的“小发明”,马斯伯却在暗中大动手脚,公司刚刚开创的大好局面迅速崩溃。一时之间,诺维尔成了众矢之的,马斯伯却眼看着股票向着自己希望的那样急速下降。圣诞节,诺维尔无法面对如此巨大的失败,登上前任总裁自杀的楼顶,万念俱灰的他决定用自杀来逃避一切。 就在诺维尔即将落地的一瞬间,突然时间静止了,诺维尔就停在半空中,而马斯伯正得意地抽着一口雪茄。肥肥胖胖的前任总裁象天使一样出现在诺维尔身旁,告诉他,他还有一封尚未送达的遗嘱——那正是诺维尔刚刚上班时的任务,那封遗嘱中将他拥有的所有股票都将赠给新任的总裁。 诺维尔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自己最初工作的地方,找出了那封没有公开的遗嘱,破灭了马斯伯收购公司的梦想。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