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办厂千元投资,2000元钱如何起步创业(500元投资小生意)
- 创业
- 2022-04-10 17:13:19
投资千元办厂、加盟是不是骗人的?
这一定是个骗局。1000块钱绝对不可能办厂。光是办理环评就要好几万元。
一千元办厂做什么好
不管做什么样的工厂,都要投入很多。一千元应该够做一个废品回收厂了。
钱塘江学校的学校概况
钱塘江学校简介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学生1848人,教职工120余人,专任教师113人,其中大专毕业生32人,本科毕业生67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校风下,学校全体师生勤奋、刻苦、认真工作,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成果丰硕。早在84年,学校就被命名为海宁市文明单位,1999年被命名为嘉兴市文明单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嘉兴市创建平安先进单位、嘉兴市首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单位、海宁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海宁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镇两级先进党组织。在中考中,每年重视高中的人数都位居农村初中前列,初步增加到92人以上目前,全校师生充满信心,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辉煌。(1)清末光绪三十三年至1949年,钱塘江镇文化教育事业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现在的镇上就有私立学校。清光绪年间,石井周边有五所私塾,学生多则三四十人,少则十几个人。教学内容多为《论语》,《孟子》,《千字文》,《神童诗》,《百家姓》。办学经费大部分由学生承担,但也有地方资本流失的“私塾”。清光绪三十年左右,石井桥北、晓庄桥西各有一座。但当时的私塾没有统一的布局和统一的教学时间,很多私塾往往因为经费或其他原因停办,教与学完全由老师决定。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石井地区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学校——管亥小学,当时石井地区属县城管辖,即今天的严观市。校址在石井南的张家祠堂。它是由张氏兄弟、张广弟、张鸿祥和创办的。团长为张碧、孟昭元,教员为顾毓生、许森荣、张茂林、于友仁、吴美春。孟昭元是晚清的一位学者。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亏损,盈余部分由举办者亏损。学生40多人,每年毕业6到8个,外地学习有9分。政府位于石井桥北小庄桥西。辛亥革命后,学校改名为“海宁县斜区石井小学”。它的办学经费一部分还是当地绅士捐赠的,一部分是当时政府提供的。大部分学生是当地捐赠办学资金的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男孩,很少有女孩。以1921年为例。小学三年级一个班二十三个学生,只有一个女生。学校有四个年级,三个班。除了一年级,不到30个学生。开设的课程有普通话、算术、自然、地理、历史、手工艺、音乐、绘画等。1915年秋,学校迁至石井桥南南万宝庵旧址。1922年扩大办学规模,增设补习班。两位新老师沈绮莉和王梦川,由沈绮莉担任校长,顾继续任教。北伐之初,学校因逃亡而停办。1927年秋复课,之后顾辞职。当时学校有近百名学生,分两个复试班。校长还是沈启仁。第二年春天,王梦川调走,来了两个姓郭的老师。学生们称之为“T
1941年,沈守田和王被当地政府推选复课,经沈与王商议,聘请了一位名叫朱的女教师,这是石井地区公立学校的第一位女教师。当时因为局势极不稳定,学校的性质实际上是“民办”,又因为缺乏办学经费,沈守田到上海向海宁工商界集资,用于租用校舍和支付教师工资。校址最早选在石井首富姚玉亭的“洋房”,也就是现在的供销社资金部旧址。1942年初,它搬回万宝庙旧址办学,只有30名学生。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抗战胜利。从1941年到1945年,学校没有明确的校长。因为学生不多,只有一个老师,学校由当地一位先生管理,所以不需要设置校长一职。抗战胜利后,学校被纳入当时的政府,学生人数逐渐增多。1946年9月,徐文莲受旧政府委派后,王力被任命为石井小学校长。到1949年解放前夕,学校已有4个班,4名教师,130多名学生。但是,当时办学经费很困难。由于旧政府的腐败和政局的多变,教师的工资很低,每个月只有两个粮票由县里分配,而且经常不兑现。同时学校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是当地的先生们都很热心,经常集资支持办学。在当地先生们的支持下,学校修复了老修道院,并在旁边翻了两间教室。到1949年解放军南下时,石井乡已有5所学校,但规模最大的是石井完全小学。(2)从1949年到1976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1949年6月,石井小学正式复课。同年11月,于哲民被正式任命为石井小学校长,褚克勤(女)为指导员,配合土改队动员学生入学。到1951年春,已有六个年级四个班,136名教师,其中包括(女)和杨。
玉素(女)、朱月康、高德寿几位老师。除了办好石井小学,石井乡所属其它三所村小也相继开办,第一所在今石井村药师庵,一班学生一至四年级三十人左右,教师是贝汉成;第二所是圣帝殿李家村学校(即今周镇乡新建小学前身),有二个班,五十多名学生,教师是姚庄其,后高德寿调入;第三所是“王马石”小学(即今和平小学前身),一个班,一至四个年级,教师是钱慧玉。这段时间,学校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体育、唱歌和劳作,五、六年级还开设自然、地理、历史。一九五三年冬季,学校“少先队”组织成立。在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三反、五反运动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并在青年民兵中开办夜校、冬校,开始了钱塘江镇历史上的成人教育第一次尝试。一九五二年,开展思想改造活动,虞哲民因在解放前曾任伪职,并且抵制当时正开展的思想改造活动而被调离。同年九月,陈育新(女)调来石井任校长,教导员仍为褚克勤。一九五六年九月学校改名为“盐官区石井乡中心小学”,同年褚克勤调入云龙小学任校长。这时学校已初具规模,全校教师增至六名,除陈育新外,尚有:沈旭初、于志林、杨玉素、王金宝、周小励,全校一至六年级分设六个单式班,学生为二百人左右,这段时间,学校秩序稳定,教学质量持续上升,五三年至五六年间毕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升入海宁中学、海宁三中学习,并学有建树。如:洪关林,本校一九五三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海宁中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瑞士一所大学任客座化学教授;邬建荣,一九五四年毕业于本校高小部,后就读于海宁中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任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翻译。一九五三年,学校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指引下,贯彻执行部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订了个人政治。业务学习计划,提高了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一九五四年,在“以俄为师”,“学习苏联经验”的思想指导下,推行了五级记分制,和课堂教学抓五个环节的模式。一九五六年,响应党提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全体教师自觉钻研业务,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持续稳定上升。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开始,全校老师都参加了这一运动,运动期间,学校经常仃课,教师参加学习,影响了正常教学。一九五八年六月,陈育新因所谓“现反”问题调离石井,同年九月去祝会小学任教,一九五九年上半年被捕。一九五八年秋,县文教局委派朱达生来石井任石井中心小学校长。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学校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方针,响应“大办钢铁、大办农业”的号召,办起了“三场”(农场、牧场、工场),饲养了三只羊、一头猪,若干只兔,在学农基地上种值“油菜大王”、“络麻大王”(学农基地在今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南墙处),每星期安排了相当时间让学生参加劳动,并且由于当时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时近冬令,络麻尚成堆堆在田里,学生参加劳动,一做就是半天,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一九五八年九月,石井初中创办,上级拨款加地方集资,在石井西,韦驼桥建起二排共十八间平房,加二间食堂。第一年招收二班,共一百二十八名学生,新校址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一九五七年秋至一九五八年春经过全校一百多名高年级学生几个月劳动才清理出来。校名为“海宁县石井初中”。小学校址仍在石井大桥南堍。当时中小学生完全分治,中学校长为李文华,教导为王兆林,第一年有教师三人,校工一名;小学校长仍为朱达生,六级人员。一九五九年春,小学更名为“钱塘江公社石井中心小学”。一九六O年底,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一九六一年七月,石井初中决定关闭,全体学生除极少数外(例:当时整个初二班六十四名学生只有二名女生,一名男生转入海宁三中),其余全部动员回队参加农业劳动。第一届毕业生计122名,大都回队参加劳动。中小学教师中有二名由公转民。一九六一年八月,上级委派胡根荣来石井中心小学接任校长,包稚云为副校长。根据有关规定,动员了大批超龄学生归队劳动,招收了部分民办教师,制定了严格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稳定了教育秩序。学校更名为“钱塘江公社中心小学”。同年九月,学校与医院成立了文卫系统党支部,张少卿任支部书记。学校工作在文卫支部领导下进行。(六六年~六八年,支部工作基本停止,六八年十月,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各村支部,直至一九七八年一月成立乡中心学校党支部)。一九六三年,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举行了“雷锋事迹报告会”,利用黑板报、墙报、借用电影队幻灯,用各种形式向学生系统介绍雷锋同志的事迹,在学雷锋活动中,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生自发组织送温暖小组,星期天为军属、五保户打扫卫生。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间,由于重视抓教育,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回升,一九六五年秋季开学时,全校共有教职员二十名,其中党员二名。六二年至六五年,全校共毕业学生八十七名,招收新生一百五十三名,全校共有七个班级,六五年秋增至九个教学班。一九六三年秋至一九六四年春,学校还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请进来,走出去,请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来讲旧社会苦,对师生进行阶级教育,从而步一进激发了广大师生对新社会的热爱。一九六四年冬至一九六五年,学校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学校每星期至少一次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师生中涌现了大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一九六四年冬季,业余教育也掀起了高潮。每个教师包干了一至二个生产队,教师白天教全日制,晚上教民校,劳动热情十分高涨。一九六六年四月,“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进驻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队长为彭章清,(当时文卫系统与街镇合一个工作队),开始所谓“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教学秩序开始混乱,这一年秋季,由于暑期教师集中“清队”学习,开学时间为十月十五日。一九六七年一月,上海“一月革命”后,为去上海取经,学校停课组织教师去上海串连,步行经桐乡崇福到嘉兴沿铁路至莘庄再乘汽车到沪,住宿在延安东路1号接待站。人数达二十多人(包括各村少部分教师)。一九六八年九月,“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底,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学校规模缩小,学校改名为“钱塘江公社石井“五·七”学校”。班级为五个年级加一个过渡班,共九个教学班。一九六九年六月,“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成立。一九七三年,学校开始附设初中班,至一九七五年,小学在校学生达395人,初中在校学生达186人,同年初中毕业生82人。一九七六年学校开始附设高中班,招收学生48名。至一九七九年仃办高中班。一九七二年秋,随着招收学生增加,教室日趋紧张,学校在食堂西侧扩建教室用平房十间,计228平方米,办公室一间,计22平方米。“文革”中,尽管教育进程被严重扭曲,但学校广大教师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之心,为钱塘江镇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文革后期,由于党的教育方针深入人心,学校体育工作还较重视。一九七O年秋,举办了第一届钱塘江公社中心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后每年都举行全社会性运动会一次,在体育老师的努力下,早操、课外活动,常年坚持不断。学校扩展了体育锻炼场地200多平方米,添置了不少体育设施,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十年动乱, 一场浩劫。在这多变的十年中,虽然广大教师曾为事业、学校前途思索过,担忧过,抗争过,但总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走一步,总免不了时时观望、傍徨、畏宿,但可喜的是,这一切终于过去了。 (三)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教育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又发新枝。钱塘江镇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九七八年九月,公社中心学校成立,学校更名为“钱塘江公社中心学校”,一九八三年撤社并乡,学校更名为“钱塘江乡中心学校”,一九八五年乡建镇学校更名为“钱塘江镇中心学校”,自一九七八年起学校设立党支部,许惠良为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张炳章为副校长。一九八七年又由徐福祥接任。一九八七年由张文学接任,学校党支部根据三中全会的方针,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全社教育系统的冤假错案多起。同时,组织全社学生批判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着手抓校风校纪的整顿,严格健全了学校的各次规章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学校试行中小学教师,岗位责任制,于此同时,狠抓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几年来,镇中心学校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在参加县、市各级各类竞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单是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八年四年统计,全校共有三十六人次在县、嘉兴市、上海经济区十城市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名次,有七名学生荣获嘉兴市“三好”学生称号,有二名学生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学生干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全镇共有137名初中毕业生升入名类大专院校。使学校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重视加强对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对师生政治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一九八O年,重点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贯彻《中小学学生守则》,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一九八二年,学校开展了“文明礼貌月”活动,抓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使学校树立了“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新校风,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几年来,有五名教师被推选为乡镇人民代表,一名教师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一九八二年被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的先进单位,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一九八四年荣获县、市、省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一九八六年又被评为海宁县先进单位、嘉兴市先进集体。在此同时,又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系统的文化、业务进修学习。目前全校小学教师大部分达到中师学历,初中教师也有积极坚持业余进修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自七九年实施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八一年贯彻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以来,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和课程表,保证了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工作以达标为重点,改革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结构,达标率逐年上升,学生体育成绩也有明显提高。一九七八、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在县市运动会中均获小学农村组团体冠军。历年来,有二十一位学生代表县市参加了嘉兴市学生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三名学生平破了县市纪录。在上级党委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新建了教学用房2993平方米。八四年又征地七亩,投资三十万,新建了小学部教学大楼。几年来。全镇(社)共集资48万元,投资于教育,促进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九七七年四月,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校办印刷厂。几年来,印刷厂克服了资金、技术设备方面的困难,越办越兴旺。现在校办厂共有合同制职工43人,教师2人,印刷机器十多台,发电机组一套,固定资产总值达10多万元。十年来,校办厂总产值达233.94万元,创利26万9千元,上交国家税金11万4千多元,上交校办工业公司1万6千4百多元,上交学校行政9万9千8百多元,学校用这笔资金,翻建食堂,改善了师生福利条件。与此同时,学校也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参加劳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校办厂真正成为学校“育人”、“聚财”的基地。一九八八年五月,创建钱塘江皮件厂,由曹培生任厂长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其间创利12万。一九八九年九月,成立镇校办工业办公室,由施雨新同志任主任,协调11家校办厂及一家综合服务部,在工业领导小组统一筹划下,全镇已拥有校办厂工人221人,使之初步规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我们对事业信心倍增,对前途充满希望。全校学生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去展开钱塘江镇文化教育事业更新的一页。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